一个特殊的人才群体
新一代海外学人大多是在改革开放年代负笈海外的。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年龄段:一是出生于五十年代的学者。他们大多到过农村,进过工厂或者当过兵,大学毕业后又有在大学任教或在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工作的经历,因此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既熟悉中国又了解所在国,是海外学人中的中坚力量。二是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年轻一代学者。他们凭借刻苦努力和聪明才智,已在所在国的学术阵地、科研机构、学校和一些大企业中站稳了脚跟。新一代留学人员身上不仅具有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而且兼备了与当代世界先进科学精神相结合的特点,在总体上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代留学人员所不具有的巨大优势。因此,正确认识和启动海外学人这个特殊的人才群体及其潜在的能力和智慧,无疑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中科院院士、致公党天津市名誉主委陈荣悌说,我今年出访了8个国家,接触了不少海外留学人员,总的印象是,海外留学人员都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报效祖国的愿望,他们对国家制订的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政策比较了解,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考虑学成后回国工作。旅居澳大利亚、现任澳大利亚澳中集团董事局主席的金凯平先生也认为,海外学人受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培养,对祖国有深厚的感情,都希望中国早日强盛起来,人民生活富裕起来,他们出外拼搏的原因和动力也源于此。因各种因素暂时还不能回国的留学人员也心系祖国,关心家乡的发展,尽己之能为祖国服务。海外学人无论居住在何方,他们的根在祖国。
天津理工学院边润强先生曾在国外留学,他说,在国外经常会听到人们讲,只有出了国的人才最爱国。此话也许偏颇。但到了国外,确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心祖国发生的事情。如果电视中有中国的消息,是绝不肯错过的。图书馆里的中国报刊ChinaDaily、人民日报(海外版),常常是翻看频率最高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像带在留学生中长时间传看,有时甚至要等上好几个月才能轮上。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综合研究部主任施祖麟、致公党天津市委会副主委陈天日认为,海外学人文化知识层次比较高,知识结构齐全,专业门类较广,多为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精、尖学科的骨干或业务带头人。据有关方面对中国赴澳大利亚留学人员的调查,这些人中在留学前就有15%具有研究生以上文化程度,42.5%是本科生,28.6%大专毕业,9%中专毕业,高中和高中以下者仅有3%。他们出国后,所选择和进修或学习的专业多为自然科学类,包括工程设计、医学、机械、电子、物理、生物、计算机等,也有不少人专攻经济、企业、商业管理、法律、美术、音乐等。他们经过多年的奋斗拼搏,绝大多数学有专长,事业有成。不少人着力拓展事业,开始在海外崭露头角。他们除了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占有一席之地外,在经济领域同样也有一定发展,比如在美国通用汽车、波音飞机、摩托罗拉、摩根银行,德国大众,加拿大北方电讯等大公司、大企业担任高级管理人员。
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马俊如教授指出,工业经济时代大量移民远涉重洋到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从事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今天,以知识经济为背景,无形资源,即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吸引高学历背景、拥有各种专长的人才成为移民的热点。
中科院院士、中国致公党党员刘新垣认为,多年来,留学人员以其勤奋好学的钻研精神、雄厚的知识功底、强烈的敬业精神,捕获来自各方的信息,并迅速交叉融合各学科的特点,走向了世界科技的高层次知识领域。他们大多具有高级职称,所从事的学科和研究领域是社会经济发展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
旅居美国、曾任中国旅美科技协会会长的徐震春博士说,和老一代华侨相比,海外留学人员中更多的人以较快速度溶入了当地主流社会,并作为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加入了所在国国籍。他们彼此联系,沟通信息。海外学人中的社团组织越来越多,同老侨胞以血缘、地缘联系为主组成的同乡会、宗亲会相比,当今海外学人所组成的多是专业性、学术性团体。如中国旅美科技协会有会员近2000人,其中90%以上具有博士、硕士和其他相应学位。
致公党上海市委会副主委陈昌福、天津市教育学院蔡秀慧指出,海外学子面对学习、生活、工作、文化差异以及激烈的竞争诸种压力,奋力拼搏,忍受各种意想不到的磨难,终于生存下来并开始创业。他们肯于学习,勇于创新,善于接受新事物,不断自我完善和调整,表现了极强的毅力和韧性。他们所走的是一条拼搏———磨难———创业———成功之路。走过这条道路对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素质是极好的锻炼。这种不怕苦、不怕险的精神,是我国在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过程中应当提倡的。
致公党中央秘书长邱国义指出,在祖国还不够强大的今天,留学生不仅要面对学习本身的挑战,同时还要努力捍卫民族的尊严。不少留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乍到国外,由于外语听说能力一时跟不上学习的要求,遭到奚落,但他们以别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在短时间内提高了自己的外语水平,让外国人竖起了大拇指。在那种情况下,他们没有退却,再苦再累也要拼。正是由于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些留学人员在回国后,能在国内比较艰苦的环境和较差的条件下默默奉献,在经济改革、科教兴国的事业中思想敏锐,行动超前,成绩斐然。
陈天日指出,在异国他乡,海外学子学到了许多东西,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知识,还包括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由于他们具有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阅历,对东西方社会特征、文化传统有着独特的感受和认识,他们把东西方的价值观念通过比较、融合、吸收,使自己变得更成熟、更坚强,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协调能力。旅居美国、现任中国旅美社会科学教授协会执行副会长的张杰博士也认为,海外学子不仅把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把世界先进文化带回中国。他们是沟通东西方文化和友谊的重要渠道。在扩大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使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帮助中国振兴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当因东西方文化差异引起各种不平衡时,他们可以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协调、沟通,不仅可以使我国保持优良的民族传统,又可以不失时机地跟上时代的步伐。
(致公党中央宣传部整理)